开馆时间:08:00 - 23:00 学校首页
tsg01
首页 新书推荐 正文

    新书推荐——历史(K类)部分

    时间:2019年03月12日 11:27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的传世杰作, 通过截取麦哲伦、拿破仑、歌德、托尔斯泰等十二位伟人的光芒闪耀的时刻, 来展现它们对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的影响。群星闪耀的时刻并不经常出现, 但毫无疑问,在我们的时代, 它即将来临。茨威格用它那崇高、炽热的文字描绘出群星闪耀的时刻, 而这些时刻也因他而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
    《大国崛起》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历史故事的形式,运用富有思辨性的语言,描述了自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竞相登上世界舞台中心的历程。全书站在整个世界文明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入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如何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追踪和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本书收录了梅贻琦先生从1941年到1946年在昆明主持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校务时期的日记 (其中有间断和不少缺失) 。日记所记录的时间正是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八年的关键时期, 真实记录了梅贻琦先生的思考活动、经历见闻。首先,物价飞涨,生活紧张,不少教工兼职增加收入,而学校领导到处筹款,设法增加教职员工补助。第二,经常跑警报,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当时敌机经常来轰炸昆明,日记中有炸毁联大财产、炸死联大职工的记录。第三,校务繁重,梅贻琦先生同时掌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事务繁重可想而知。第四,应酬频繁。为了维持联大,争取科研、教学经费,提高联大的声誉,一要和各部委、地方政府打交道,二是要和金融界、银行界打交道,三是要和军界打交道,四是进行联系,接待外国使团、学者,等等。可以说《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和《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一样,是了解、研究西南联大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这是一本纵论古今的历史书,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在百科全书的两万人里,只选出了100位有影响的人,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探险家、宗教领袖,还有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时间跨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让人叹为观止。这让本书一问世就成为畅销书。不难看出,作者在书中侧重于那些影响人们思想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人,作者的意图正如培根所言:智慧与学术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远比特权与统治持久。

    本书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深刻阐述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人物的事业和贡献,并通过他们介绍一种新的历史观点。书中既有最伟大的人物,也有改变人类命运、促进了文明繁荣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人物。

     

     

     

     

     

     

     

     

    张居正直解<资治通鉴>(套装上下册)/帝师教科书》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首辅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史记》《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一方面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先读经,后读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资治通鉴直解》以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当年为皇帝讲解《资治通鉴》,意在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名圣明之君。即使在今天,此书对各级管理者与读者大众,依然可资借鉴,更可从中读出立身处世的智慧光辉。

     

     

     

     

     

     

     

     

    本书写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存处境。这11位教授都是“天子脚下”的台风眼里人。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冯定诸位先生都是北京大学的“头面人物”, 蔡旭、陈垣两先生则分别任职于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这里的记述乃是根据当时官方材料的记录和大量原始档案, 复原出旧日“景观”。虽然事隔半个世纪, 但并非“往事如烟”、“流年碎影”一类个人记忆, 而具有历史化石的意味。这11位教授的命运, 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 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

     

     

     

     

     

     

     

     

     

    在中国历史中,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可谓是一家人同登文坛高峰的典型代表。苏洵是一株老树,根深叶茂,繁密成荫,在他的近旁,新松茁壮,材堪栋梁;苏辙是一座火山,表面沉静,内心炽热,为人谦和敦厚,为政刚柔并济,处置有方;而苏轼更是文坛领袖,从古至今令无数中国人为之敬仰崇拜,成为融入民族血液的人格样板。康震教授在本书不仅讲述了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代表性经历以及对三人诗词、散文的品读,更延展了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作者借古喻今,对今天的很多问题都有借鉴意义。

     

     

     

     

     

     

     

     

     

    本书收录的日记是研究近现代史和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的重要材料, 集中体现了一代学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顽强治学的精神风貌。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正式建校,1946731日停办,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学、研究不辍,保存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培养了大批未来的学术骨干。对这一过程,郑天挺先生参与始终,始以教授膺聘,自1940年起担任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此期间郑先生坚持记日记习惯,其日记起193811日,讫1946714日,中阙19415月至12月、1943322日至410日、1945114日至1231日。其起讫时间,几与西南联合大学相始终。其中19415月至12月是记了不慎遗失了,其馀缺失的是未曾记的。

     

    郑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总务长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副主任等要职。总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各种工作、人事的纷繁错杂,其中矛盾棼丝难理之状况,可想而知。日记作为郑先生记录事务,梳理思路的重要工具,不出意料地该载了大量有关校务的事件和处理措施,故称作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史级材料,殆非过誉。今日治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者,于郑先生日记中可得无数之线索也。

     

    概言之,《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跨度大,涉及广,记载周详,行文严谨,是研究西南联大校史、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集中体现了一代学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顽强治学的精神风貌。

     

    书末附《人名索引》与《人名字号别称对照表》,便于检索查阅。

     

    1922年,薄复礼受英国基督教会派遣携妻子来华传教,任英基督教中华内地会派驻贵州镇远教堂的牧师。193410月在贵州旧州(黄平)境内,与征战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的部队相遇而被扣留,后于19364月在云南富民县被释放。期间,与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相识。19368月,在脱离红军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薄复礼口授并在伦敦出版了这本亲历红军长征见闻录。1985年,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的帮助下,薄复礼与萧克将军时隔50年后再通音讯,重叙当年佳话。20世纪90年代初,这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老人去世。夫妇两人虽生前无子、身后飘零,但他们的名字和亲历长征的传奇却长留在了中国。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 主要内容包括被捕、逃跑及后果、朋友们的消息、行行重行行、“打”、并非孤独、饥渴交困、强迫中的痛苦、“狱中”、自由的允诺、自由、海曼·贝克尔的记述。

     

     

     

     

     

     

    本书由香港《明报月刊》授权,集辑了《明报月刊》自创刊以来50年之所有与钱锺书、杨绛有关的文集、文本、印象、掌故等,上部取名为“文化昆仑——钱锺书”,约13万字,绝大部分内容从未发表见刊,只曾载于香港《明报月刊》某段时期。六万字分为七部分,分别为:1.印象 2.掌故 3.文化与访谈 4.小说选读 5.追念 6.评述 7.附录,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都是近50年来尘封档案,隐约可见钱锺书的铮铮傲骨,文人中的真骨血。正所谓“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下部取名为“随遇而作——杨绛传”,约12万字,内容也是前所未见的居多。但与上部“钱锺书”相比,下部更偏重于情感经历。其中《充盈亲情和忧伤的“我们仨”》娓娓道出了杨绛与钱锺书六十多年间的生命痕迹和对爱女成长小事的深情记述,《“经受折磨,就叫锻炼”——怀念杨绛先生》则写出了杨绛常以*温柔敦厚的态度,坚持*刚正不阿的原则的人生信条。

     

    读罢让人不禁掩卷长叹:不愧是大师,不愧是大先生,绝世才华绝世姿,一生身世一篇诗,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